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
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
×
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
兩人行一定是兩人走在一起,在同個空間中。
下雨了,不淋一人,也表示有另一個人被淋,也代表著兩人處在一個室外會被雨淋的空間。
為何一個人淋雨,而另一個人沒淋到雨呢?
如果不看前後文,人可以有很多答案。
可能兩人一起走,有人走在屋簷下,一個擠不進屋簷下。也可能其中一人本身就有帶傘。總之有很多可能。
我們會依據從小到大學習的認知做出推理,用頭腦。
但因為本文整個概念都在提倡放下頭腦,但人無法真正放下頭腦而活,所以讀文至此的讀者,想要找到禪意答案,會先放下思考,放棄思考為什麼。再加上語句中使用了「天」這種科學上沒有人類情緒的東西來做出「主動偏愛」這個行為,在語句引導下,很有趣的,我看到兩個類似的回答——天想淋誰就淋誰,沒有原因。
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我認為如果要尋求答案的話都是對的。我覺得有趣的是這個引發答案的禪句。
如果是放下認知的話,語句也有各種不同的解法。比方說,為何不淋一人就是另一人被淋呢?這來自邏輯,甚至高一數學也有教非P則Q。放下邏輯,就是一個人沒淋雨,另一個人管他怎樣。又或是說,前後兩句為何要連貫呢?前面兩人走兩人的,不淋一人則在說第三個人的狀況。
但最終,想模擬放下頭腦,假裝停止腦部功能,無論是放下思考還是放下認知,一旦你在試圖理解這個道理時,你就在違背這個道理。
以人類本身來說,這就是個悖論。
又或許說,人受到限制的本身就是人類自己。
我只明白最後那裡。
就是天不想淋他,不需要任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