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
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
×
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
雖說寫作時根本不會想這麼多😂,但還是搞清楚基本概念會比較好。
一定是我沒寫清楚,內文寫道:「以A代替B的出現」,這兩者的確一定要有關聯,像是外觀相似、用法相似等等,舉例來說,不能隨隨便便把花比作石頭,因為兩者壓根沒有關聯。
↑這部分我會在內文補充的!(我當初看資料的時候沒想那麼多www)
部分代替全體那邊,其實我一直好像有想法,但都不清晰,所以沒特別舉例。那個部分也是資料有寫到的,我個人認為,是更偏向「用一個物品的特徵去代表那個物品」(類似標誌一樣的存在)
借喻跟借代的最大差異,應該是「借喻只有名詞,並且可能含有引申意」(這邊我有看過資料例句。像是「同志」一稱),而「借代並不限制詞性,並且原物、代物兩者有一定的關連性」。
我介紹修辭的時候的確沒說那麼多背後的故事及原因,也的確不用想太多,謝謝你噠(*´∀`*)
話說 08.4 章的「正櫬」寫錯啦,例一和二都是對比/對櫬。正櫬是類似以「高」櫬托「更高」的手法吧。🤔我查不到正櫬=對櫬的說法啊,是不是寫錯了(想寫對櫬=對比?)。正和反櫬的事物之間是有主次之分(其中一方為陪襯),而對比是同時突出兩者。
正襯的意思我翻到是,原名是「對襯」,這是定義(資料全文複製):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對襯才是原始的說法,正襯是維基有寫我才補上噠(我的原始資料只寫對襯)。
另外,其實還有襯托、烘托,那些是相關的寫作手法!
我這邊附上維基連結:D跟另一個寫「對襯」的連結(跟維基正襯的解釋相同)
zh.wikipedia.org/wiki/%E6%98%A0%E8%A5%AF
nani.com.tw/nani/jlearn/chin/extra/e2/e2_7.htm
我看了幾個網頁,對櫬確實是你文中所指的相反觀點加以形容描寫。然而,無論是我從學校學到的,還是網上找到的,正櫬不等於對櫬吧。(還是說我對於文中說法了解錯誤了(⊙o⊙))
http://aero.tpk.edu.hk/~chi/knowledge/mod.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0%E8%A1%AC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e3nvgly.html
那我知道還是要把正襯拿掉了wwwwwwww
(不過維基的資料是已經確定的(如果尚未確定的會標註),所以我才決定順便相信維基,結果確定的東西居然錯了🤔)
那非常謝謝你~不過襯托跟烘托的手法我就也不補上了(*´∀`*)
(我想維基會那麼寫,應該是將「正襯」作為與「反襯」完全相反的東西了(看字面的話)wwwww)
小葉整理一堆寫作/修辭手法也辛苦啦(づ ●─● )づ
因為我不是在學生,沒有課本可以看,修辭我也說是整理網路的資料,有錯漏是肯定的www
你也辛苦了(´∀`)幫了我大忙♡
乃們都好可愛🤣🤣🤣🤣
看著範例就覺得,好像有時不經意也會用到(?🤔
還是順其自然就好 (*¯︶¯*)
是噠他們很可愛!
欸我是要說,是噠!譬喻轉化借代,算是用得最多也最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