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php?chapter=1&id=52056
留言 - 布丁談話 | Penana
arrow_back
留言 - 布丁談話
info_outline
format_color_text
toc
comment
0
exposure_plus_1
取消
搜尋故事、作者及社群
顯示更多標籤
繼續閱讀
全部清除
更多
別人在看
刷新
更多關於「
」的結果
X
開啟推送通知以獲得 Penana 上的最新動態!
開啟通知
稍後
以 Facebook 帳號登入
或
註册/登入
以留言
朱諾(Juno)
我覺得標籤適合塑造扁平角色,這種片面的、比較簡單。圓型角色就比較需要把他當成一個人,一個人有非常多個面向,他會有一部分的特質,但那不是他的全部。人會有社交模式、會表裏不一,在危難時瞬間的反應,這些都要考慮進入。而把扁平角色變成圓型角色的方法就是賦予他過去、讓讀者了解角色的思路、他的苦衷,達到同理的作用。
個人會建議人物傳,做一些深度的剖析比較能塑造出立體角色。
5 年前
回覆
析潛
謝謝你來留言XD(本來已經做好沒人會理的心理準備了(#
我一併打在這裡好了
雕文字~
抱歉之前可能沒表達清楚,因為我覺得雕文字要建立在能夠精確敘述的基礎XD我想說的是那種讀起來有刻意感的句子(目前還沒想到原因,沒辦法指出為什麼會有刻意感)。
文字精確真的很重要!不管要做什麼樣的文風變化都需要先有能力正確表達。考據也很重要,但如果是寫非歷史小說就要小心拿捏了XD
關於貼標籤~
我其實是想推薦給大家找個性用的,因為一開始想寫故事的時候大概只會有一些想法,尤其是想寫校園日常的人更不會有轟轟烈烈的角色經歷,對他們來說先找出幾個角色的標籤會比較好入手。
由於我個人是不會在初始設定決定角色是否是扁平角色或圓形角色,只會粗略設定每個人的背景設定,在寫故事的時候才會去揣摩那個角色的心情。(有點偏向劇情先於角色的創作方式)基本上只要進入角色的狀態,讀者就能從文字回溯角色的感受。我之前玩某個企劃發過大約四篇短文,本來怕自己寫的太抽象(想走印象派哈哈),但路過的創作者的留言反饋竟然超精準的描述出我想寫的氛圍和心境變化。
我覺得要寫好圓形角色,就必須先懂各式各樣的人,有時候他們的個性是出於環境,有時候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人性太飄渺不定,各種狀況都可能發生,所以如果出現「讀者覺得以角色的個性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作者對角色的心境描寫不夠完善,讓讀者感受不到OOC的強烈原因(或是讀者一廂情願XD)。
我和我朋友是屬於感覺大於理論的類型。我在讀完《故事的解剖》的那段時間,感覺被理論框架,一直無法下筆。所以我們寫的這篇是想提供一些旁門左道(?),還有偷渡一些日常的吐槽(#
5 年前
回覆
朱諾(Juno)
@析潛
,我覺得寫作理論是根本,比喻的話像是小說中的常識,是東西方和各種文明共同的寫作法則,如果違背或打破就會讓人覺得怪異,進而不想閱讀。
我個人會把理論當成工具,在沒有人給意見的時候自我檢視,理論有一定的功用,不需要100%遵照,不過想要嘗試新的東西的話就要有心理準備。
我認同作者的許多看法,不過我覺得根要穩才能把樓築高。如果一開始就嘗試旁門左道很容易崩,作者的做法適合一些有底子的人,但不適合新手。個人覺得新手還是要乖乖打基礎。
然後讀起來刻意的句子我覺得很多都是沒有經歷和能力但硬要挑戰,就會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fu~
抱歉,超晚才回的。期待看到更多的理論
5 年前
回覆
析潛
@朱諾(Juno)
,我大概知道癥結點了XD我們都認為寫作要有一個基礎,不過這之中的基礎不太一樣XD
因為我小時候上過一段時間的寫作班,我認知的寫作基礎是描寫練習,配合大量閱讀。新手可以從閱讀吸收很多東西,就像一個剛開始寫作的小孩不知道三幕劇,但他卻會運用三幕劇的結構。看得夠多的話,他就在這之中接觸過理論想給予作者的所有內容了。
我不會在意新手寫出來的故事是否符合達到標準,因為他還在成長中,那個作品是反映出他當下的審美和寫作能力。如果能一邊練習、一邊從大師的作品學習,讓能力和審美一起成長是最理想的成長方式。審美太高、能力不足,又想一步登天,最後就會什麼都寫不出來。(就是那時候的我QQ
我也覺得理論適合拿來審視作品,畢竟是大師們對許多作品剖析的精華XD有些人還能運用它突破寫作瓶頸ww(跟我完全相反哈哈
結果要解決刻意感還是要增加見識和練描述XDD不過這種在考試超吃香的ww每年的範本都有滿滿的刻意感啊!(亂開地圖炮
5 年前
回覆
朱諾(Juno)
@析潛
,新手的話我也覺得直接研究寫作理論無效,寫了一段時間再去看才會比較有fu。
贊同寫作要靠閱讀+描寫,不過小說是所有文學創作裡面造詣最高的。除了描寫部分還有其他像是角色塑造、劇情結構跟主題blablabla,稍微知道一下比較能找到方向
新手我在意的是態度,是否會滿足於自己現在的成就,或是看到自己寫的不如別人就停滯不前。因為小說家、作家有了「家」這個詞本身就是半個行家,如果把寫作看成很簡單或者是不嚴謹,我會覺得不行😂
5 年前
回覆
朱諾(Juno)
我覺得那是因為台灣的現代詩是引入西方的格式,英詩的格律跟類型都非常完備,再別康橋採用的是iambic ,但中文跟英文的聲韻差太多才會造成後續難以執行跟無法判別。
而且西方的詩跟東方的詩不一樣,西方重韻律。他們有lyric poem,歌詞跟詩的界線其實是模糊的,有一年諾貝爾獎就是作詞人得的
5 年前
回覆
朱諾(Juno)
@析潛
,現代詩我還是覺得跟古詩差異已經太大了,比較偏西方(其實我覺得現代小說的定義也是偏西方
可能是教法的問題?我覺得東方教學都很常是自己領悟、憑感覺,尤其是文學這塊(我覺得不能教,只能教一個通用的創作原則,無法教風格還有其他的
但我們系上就很具體,文化差異?
5 年前
回覆
析潛
@朱諾(Juno)
,我覺得小說是文學創作彈性最高的耶XD因為小說和詩、散文比起來更多人接觸,所以小說只要能達到一般大眾能接受範圍就足夠了。
大眾文學到純文學是一個光譜,一邊以娛樂性為重,一邊以文學性為重。我覺得大眾小說通常都是依靠想像力撐起劇情、依靠幾項鮮明的個人特色和好看的插圖撐起角色,他們的人物和劇情不會有沉重的意義,下筆前甚至不需要嚴謹規劃。這時候就不會去探討作品的深度了,因為它就是要做到讀過去馬上能被理解,讓大家輕鬆閱讀,還有更新快。
我認為大眾文學不應該被貶低,我更傾向把它視為一種審美。大眾文學普遍有文學性偏低的狀況(文字不夠精確、角色劇情設計不嚴謹),但純文學也有它的難處(大眾覺得太沉重、內容艱澀難懂)。大眾文學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是不容忽視的XD有些人太專注在追求意義,寫出來的作品就變得太死氣沉沉,這樣就有點可惜了。
整體來說我儘量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好和不好,因為就連文筆的好壞都很難界定,太容易被主觀影響了XDD(覺得某人用詞不精確,有可能是雙方認知不同,根本不是文筆問題XDD
5 年前
回覆
朱諾(Juno)
@析潛
,可能因為我是文學院的才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很多人看跟寫是一回事,但寫的好又是一回事。
有時候大眾小說有些太速食了,個人覺得最好的平衡是大眾小說的商業性加上文學小說的刻畫,這樣才不會太單薄和太艱澀。
認同,以前我班上有人看不起類型小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何必呢?但我覺得小說還是多多少少該具備文學性。
我是大眾小說跟文學小說都看。文學小說在閱讀上需要一些背景知識,能看的懂的人就能理解,我並不會覺得文學小說死氣沉沉,甚至有時候也很有創意。e.g.中南美洲文學超級天馬行空 (雖然有些真的蠻無趣的)
真的,要找到懂的人來看才行。不過如果拿出寫作理論,就可以不看字,僅以寫作問題為考量。但話說回來,心得本來就不太客觀。
5 年前
回覆
析潛
@朱諾(Juno)
,(完全題外話)有沒有可能是比較常研究小說~我是比較常接觸小說和詩,但是詩比較晚開始讀,而且比較常讀台灣現代詩。我感覺詩比小說更難寫,因為詩無跡可尋,也很容易寫爛。
除了喜歡輕鬆讀小說的人大概都比較喜歡折衷的,我也是喜歡文學小說多一點,而且現在也有滿多作家在嘗試平衡點。我感覺台灣的網路作家會比較走向藝術感的表現,跟一般的文學小說讀起來不太一樣的感覺,說不定能發展成台灣特色XD(台式小清新也很有特色XD還有一種奇特的風格是女中文筆,看描述就知道這個人是讀女中的ww
我可以理解有人覺得文學小說無趣XD有些人不喜歡它的氛圍,但是不喜歡就說不喜歡吧,別瞧不起啊😤想請那位同學拜讀一下《伊底帕斯症候群》,這樣夠文學了吧:D(幹嘛突然兇
心得真的超主觀XDD不過我會想知道讀者閱讀的感覺是什麼、我有沒有成功傳達,所以想得到主觀的心得XD(想起我之前在某個創挑超認真的寫了很長的心得結果作者沒有回應解釋@@有點心痛(#
5 年前
回覆
析潛
@朱諾(Juno)
,如果我沒記錯,引進英文詩的只有新月派吧?(我覺得偶然的韻律比較能讀出來,再別康橋的比較難XD)
但就算是新月派的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是無跡可尋,因為詩的創作包含節奏和架構,詩沒有指南可遵循。以我經驗來說,有老師教我寫作文、寫故事,卻沒有老師能教寫詩,每一次作業老師都是給範例,就算去詢問也只能得到「憑感覺」這個答案。
(我講現代詩感覺有點太廣泛了,因為我找詩集都是鎖定比較年輕的詩人XD都是課本上不會出現的詩人(#
5 年前
回覆
朱諾(Juno)
蠻開心看到其他的寫作心得分享的,這邊就來回應一下我的想法。
我覺得文筆是一定得練,也絕對要雕。描述讓讀者看不下去,就算小說點子再好也沒有用。而雕不是指駢麗,而是精準、使用正確的詞彙。好比說我要寫二戰時期的美國,就要配合那個時期,太現代的詞彙不能出現。在長官跟士兵的用詞也要做出差異。我覺得考慮時空、地點、人物的個性甚至是個人方言……,才是文筆該雕的地方。
5 年前
回覆
回到故事
×
×
寫下你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
傳送
send
×
介面主題:
字體大小:
行距:
段距:
自動加載下一章
還原至預設
×
訂閱
前往雜誌頁面
/
+ 付小費
The tip will be charged every payment period
+ 使用優惠碼
套用
close
收件人姓名
郵寄地址
電話號碼
I prefer
not to receive
the physical benefits.
加入!
Pay with
xxxx xxxx xxxx
更新付款方式
一次性購買,不會續訂。
如果你在試訂期結束前沒有取消訂閱,我們將會每
自動向你收取訂閱費用,直到你取消為止。
每
自動扣款,直至取消訂閱。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你可使用非信用卡訂閱
一年計劃
。
請留下你的電話號碼。
我們會於稍後以WhatsApp聯絡你。
提交
請輸入電話號碼
信用卡付款
你已經訂閱了此計劃!
管理訂閱
X
×
對此喜歡的人
x
繼續
此動作將消耗
0
Pena幣餘額:
0
(
按此購買Pena幣
)
確認
取消
arrow_back
×
×
send
傳送
×
在主頁加入 Penana 以更方便離線閱讀:按
然後按「加至主畫面」
X
註冊
登入
account_circle
email
vpn_key
我已閱讀,理解並同意Penana的
服務條款
.
加入!
email
vpn_key
記住我
登入
忘記密碼?
OR
Login with Facebook
個人會建議人物傳,做一些深度的剖析比較能塑造出立體角色。
我一併打在這裡好了
雕文字~
抱歉之前可能沒表達清楚,因為我覺得雕文字要建立在能夠精確敘述的基礎XD我想說的是那種讀起來有刻意感的句子(目前還沒想到原因,沒辦法指出為什麼會有刻意感)。
文字精確真的很重要!不管要做什麼樣的文風變化都需要先有能力正確表達。考據也很重要,但如果是寫非歷史小說就要小心拿捏了XD
關於貼標籤~
我其實是想推薦給大家找個性用的,因為一開始想寫故事的時候大概只會有一些想法,尤其是想寫校園日常的人更不會有轟轟烈烈的角色經歷,對他們來說先找出幾個角色的標籤會比較好入手。
由於我個人是不會在初始設定決定角色是否是扁平角色或圓形角色,只會粗略設定每個人的背景設定,在寫故事的時候才會去揣摩那個角色的心情。(有點偏向劇情先於角色的創作方式)基本上只要進入角色的狀態,讀者就能從文字回溯角色的感受。我之前玩某個企劃發過大約四篇短文,本來怕自己寫的太抽象(想走印象派哈哈),但路過的創作者的留言反饋竟然超精準的描述出我想寫的氛圍和心境變化。
我覺得要寫好圓形角色,就必須先懂各式各樣的人,有時候他們的個性是出於環境,有時候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人性太飄渺不定,各種狀況都可能發生,所以如果出現「讀者覺得以角色的個性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作者對角色的心境描寫不夠完善,讓讀者感受不到OOC的強烈原因(或是讀者一廂情願XD)。
我和我朋友是屬於感覺大於理論的類型。我在讀完《故事的解剖》的那段時間,感覺被理論框架,一直無法下筆。所以我們寫的這篇是想提供一些旁門左道(?),還有偷渡一些日常的吐槽(#
我個人會把理論當成工具,在沒有人給意見的時候自我檢視,理論有一定的功用,不需要100%遵照,不過想要嘗試新的東西的話就要有心理準備。
我認同作者的許多看法,不過我覺得根要穩才能把樓築高。如果一開始就嘗試旁門左道很容易崩,作者的做法適合一些有底子的人,但不適合新手。個人覺得新手還是要乖乖打基礎。
然後讀起來刻意的句子我覺得很多都是沒有經歷和能力但硬要挑戰,就會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fu~
抱歉,超晚才回的。期待看到更多的理論
因為我小時候上過一段時間的寫作班,我認知的寫作基礎是描寫練習,配合大量閱讀。新手可以從閱讀吸收很多東西,就像一個剛開始寫作的小孩不知道三幕劇,但他卻會運用三幕劇的結構。看得夠多的話,他就在這之中接觸過理論想給予作者的所有內容了。
我不會在意新手寫出來的故事是否符合達到標準,因為他還在成長中,那個作品是反映出他當下的審美和寫作能力。如果能一邊練習、一邊從大師的作品學習,讓能力和審美一起成長是最理想的成長方式。審美太高、能力不足,又想一步登天,最後就會什麼都寫不出來。(就是那時候的我QQ
我也覺得理論適合拿來審視作品,畢竟是大師們對許多作品剖析的精華XD有些人還能運用它突破寫作瓶頸ww(跟我完全相反哈哈
結果要解決刻意感還是要增加見識和練描述XDD不過這種在考試超吃香的ww每年的範本都有滿滿的刻意感啊!(亂開地圖炮
贊同寫作要靠閱讀+描寫,不過小說是所有文學創作裡面造詣最高的。除了描寫部分還有其他像是角色塑造、劇情結構跟主題blablabla,稍微知道一下比較能找到方向
新手我在意的是態度,是否會滿足於自己現在的成就,或是看到自己寫的不如別人就停滯不前。因為小說家、作家有了「家」這個詞本身就是半個行家,如果把寫作看成很簡單或者是不嚴謹,我會覺得不行😂
而且西方的詩跟東方的詩不一樣,西方重韻律。他們有lyric poem,歌詞跟詩的界線其實是模糊的,有一年諾貝爾獎就是作詞人得的
可能是教法的問題?我覺得東方教學都很常是自己領悟、憑感覺,尤其是文學這塊(我覺得不能教,只能教一個通用的創作原則,無法教風格還有其他的
但我們系上就很具體,文化差異?
大眾文學到純文學是一個光譜,一邊以娛樂性為重,一邊以文學性為重。我覺得大眾小說通常都是依靠想像力撐起劇情、依靠幾項鮮明的個人特色和好看的插圖撐起角色,他們的人物和劇情不會有沉重的意義,下筆前甚至不需要嚴謹規劃。這時候就不會去探討作品的深度了,因為它就是要做到讀過去馬上能被理解,讓大家輕鬆閱讀,還有更新快。
我認為大眾文學不應該被貶低,我更傾向把它視為一種審美。大眾文學普遍有文學性偏低的狀況(文字不夠精確、角色劇情設計不嚴謹),但純文學也有它的難處(大眾覺得太沉重、內容艱澀難懂)。大眾文學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是不容忽視的XD有些人太專注在追求意義,寫出來的作品就變得太死氣沉沉,這樣就有點可惜了。
整體來說我儘量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好和不好,因為就連文筆的好壞都很難界定,太容易被主觀影響了XDD(覺得某人用詞不精確,有可能是雙方認知不同,根本不是文筆問題XDD
有時候大眾小說有些太速食了,個人覺得最好的平衡是大眾小說的商業性加上文學小說的刻畫,這樣才不會太單薄和太艱澀。
認同,以前我班上有人看不起類型小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何必呢?但我覺得小說還是多多少少該具備文學性。
我是大眾小說跟文學小說都看。文學小說在閱讀上需要一些背景知識,能看的懂的人就能理解,我並不會覺得文學小說死氣沉沉,甚至有時候也很有創意。e.g.中南美洲文學超級天馬行空 (雖然有些真的蠻無趣的)
真的,要找到懂的人來看才行。不過如果拿出寫作理論,就可以不看字,僅以寫作問題為考量。但話說回來,心得本來就不太客觀。
除了喜歡輕鬆讀小說的人大概都比較喜歡折衷的,我也是喜歡文學小說多一點,而且現在也有滿多作家在嘗試平衡點。我感覺台灣的網路作家會比較走向藝術感的表現,跟一般的文學小說讀起來不太一樣的感覺,說不定能發展成台灣特色XD(台式小清新也很有特色XD還有一種奇特的風格是女中文筆,看描述就知道這個人是讀女中的ww
我可以理解有人覺得文學小說無趣XD有些人不喜歡它的氛圍,但是不喜歡就說不喜歡吧,別瞧不起啊😤想請那位同學拜讀一下《伊底帕斯症候群》,這樣夠文學了吧:D(幹嘛突然兇
心得真的超主觀XDD不過我會想知道讀者閱讀的感覺是什麼、我有沒有成功傳達,所以想得到主觀的心得XD(想起我之前在某個創挑超認真的寫了很長的心得結果作者沒有回應解釋@@有點心痛(#
但就算是新月派的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是無跡可尋,因為詩的創作包含節奏和架構,詩沒有指南可遵循。以我經驗來說,有老師教我寫作文、寫故事,卻沒有老師能教寫詩,每一次作業老師都是給範例,就算去詢問也只能得到「憑感覺」這個答案。
(我講現代詩感覺有點太廣泛了,因為我找詩集都是鎖定比較年輕的詩人XD都是課本上不會出現的詩人(#
我覺得文筆是一定得練,也絕對要雕。描述讓讀者看不下去,就算小說點子再好也沒有用。而雕不是指駢麗,而是精準、使用正確的詞彙。好比說我要寫二戰時期的美國,就要配合那個時期,太現代的詞彙不能出現。在長官跟士兵的用詞也要做出差異。我覺得考慮時空、地點、人物的個性甚至是個人方言……,才是文筆該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