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tories, writers or societies
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
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
×
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
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
作者藉各種細節,例如撥打電話需要按區號、大鯉魚紙、戲票和書的物價等有力地塑造了香港舊日年代的氛圍,而以粵語口語更是點睛一筆,很有“港味”,香港讀者或會覺得非常親切。感覺到作者很用心做過功課。此外,能以不同的感官刺激勾勒出場景的特色,例如彌漫著煙臭的電話亭、天花板上有大風扇在旋轉的班房等,頗有畫面感。我也蠻喜歡第一章兩位女角色牽手的情節,兩人的互動很小女生、很自然,是角色神韻捕捉得很好的片段。
設計故事情節時或可再多考慮一下情節的功能。舉例說第一幕,凝華在電話亭打電話的場景雖然設計得不錯,也置入了她的外貌描寫,但除了她家人去旅行、撥電話的設定帶出年代感之外並沒有帶出什麽關鍵的訊息或懸疑感,角色的對白與動作也未有凸顯出她的個性,對後續的情節也沒有因果關係(不過我只看到#3,不知道第一幕是否和再後面一點的情節有所關聯),感覺刪去也對故事沒有重大影響。因此對我來説第一幕作爲故事的引入來説有些欠缺張力,也讓故事結構顯得較爲鬆散。
此外,也不建議只寫人物名字然後就接冒號和對白(這個問題在後面比較常出現,前面不多見)。這種形式較像劇本,對於小説來説有點過於簡略,也不利於讀者代入故事。寫對話時可以描述説話者的舉動、語氣、表情、神態等,加强角色的個性及畫面感,讓讀者更能沉浸於故事之中。
第三點,我想問是不是看得別人很辛苦?
不是那個年代的人要查很多資料也未必能全面的了解那個時代的面貌,確實不容易。
第三點,是說人物:「對白」的部分嗎?我覺得是比較出戲,比起之前用心雕琢人物動作神態、場景特色的片段來說顯得較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