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並不等於老土
「你這麼老土,還在看粵語長片?」老婆一邊看著電視機的畫面,一邊藐視著說。當時播放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畫面裡的馮寶寶依偎在張活游膝上,雖然畫質模糊,卻滿載真摯的情感。
我沒有馬上回應,只是微微一笑。作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粵語長片對我而言不僅是影像,更是一段珍貴的童年記憶。
小學時期,我上的是下午校。每個早上大約11:00,電視總會播放黑白粵語長片。當時年紀尚小,但已經完全明白劇情,角色的神情、語氣與情感早已潛移默化地烙印在腦海之中。《可憐天下父母心》、《瘋婦》、《十兄弟》這些作品,讓我逐漸認識了張活游、白燕、馮寶寶、高佬泉、梁醒波、張英才及胡楓,等一眾老戲骨。他們的演出,簡樸而真摯,是那個年代最樸素的情感投射。
踏入千禧年代後,粵語長片漸漸難以尋覓。部分影片早已失傳,亦少有平台播放。直至近年透過YouTube,我才再次有機會重溫這些舊作。當熟悉的旋律與畫面再次浮現,心中泛起一股久違的感動,彷彿時光倒流,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憂。
老婆常說我「老土」,拒絕接受新事物。然而我並不這樣認為。懷舊,並不代表抗拒現代。隨著年齡增長,生活中的壓力與責任日漸沉重,自然會渴望回到小時候那段純真、簡單的日子。舊電影、老歌、卡通片如《忍者小靈精》、《叮噹》、《相聚一刻》、《六神合體》、《430穿梭機》、《閃電傳真機》等,皆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更是一個無可取代的黃金時代。張學友、梅艷芳、羅文、陳百強、Beyond、譚詠麟,每一位歌手的聲音都曾陪伴我們走過成長階段。那一首首如《一生何求》、《夕陽之歌》、《遙遠的她》、《講不出再見》、《真的愛你》,如今再聽,依然動人肺腑。還有《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逃學威龍》等電影,不僅代表著娛樂的高峰,更是港人精神文化的縮影。
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我毋須操心房租、人工、家庭責任,最多只是煩惱功課或被老師責罵。這些煩惱,今日回想起來竟也帶著幾分甜味。
我並非不願擁抱新事物。現今歌曲、電影、電視劇劇我亦有接觸。但這不代表我必須放棄對過去的珍惜與熱愛。我成長於香港最光輝的年代,經歷過娛樂文化最繁盛的時期。那段記憶,是我的根,才是我所認識的香港。
隨著歲月流轉,記憶力也不再如昔。我明白,有一天自己或許會老去,將來甚至可能患上認知障礙,漸漸遺忘過去。因此,我更想仍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去細味那些回憶的片段。
我再次強調———懷舊,並不等於老土。它是一種對過去的認同與感恩,是對生命旅程的回望與整理。在這個急速向前的時代,學會珍惜昔日點滴,也是一種應有的生活態度。
ns216.73.216.190da2